首页 > 教育 > 主题讲座 > 详情
【讲座】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讲座(三十八)—拯救与建构:从沙飞到“十七年”摄影的演变2017-09-14
讲座主题:拯救与建构:从沙飞到“十七年”摄影的演变
主 讲 人:蔡萌
讲座时间:2017年9月17日(周日)9:30-11:30
讲座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报告厅
 
 
讲座介绍
 
    1949年以前的摄影,总体而言是一个“全球”范围的事物。一个国家在内容、技术或风格上的新发现,会很快地传播到其他国家并产生影响。沙飞就是在这样一个短暂而又特殊时代里,先知先觉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找到其摄影的观看方式、思想方法和美学原则的杰出者。其间拍摄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1936年)等作品,更是成为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图像和视觉见证。抗战爆发后,他将摄影与救亡图存、唤醒民众相结合,并率先提出了摄影的“武器论”,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首任领导者;参与创办《解放军画报》的前身《晋察冀画报》,与他的战友们用生命拍摄、保存了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完整的照片档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视觉遗产。然而,当1949年10月1日,从战场走来的沙飞积劳成疾,当战友们在天安门广场再度集结的时候,他却只能被无奈的困在300公里外的石家庄白求恩医院接受疗养,缺席了这次重大题材的拍摄。两个月后,处于严重精神疾患困扰下的沙飞举枪杀害了为他治疗的日本籍医生津泽胜;三个月后,沙飞被华北军区军法处处以极刑,跟艺术史上很多早逝的天才一样,他的生命也定格在38岁。可以说,在1949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沙飞采用了一种十分吊诡的死亡方式为旧时代谢幕、为新时代献祭。当新的人民政权建立,救亡和唤醒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题,沙飞的“武器”(照相机)也似乎就没了用武之地。从此,中国摄影在沙飞的战友和继任者们的手中开启了一个“新时期”。沙飞的“枪杀事件”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鲁迅与青年木刻家  沙飞摄  1936  
 
    学术界通常将1949—1966年称作“十七年”,在这个“十七年”的中国摄影中,作为政治宣传、报道的摄影类型非常发达,其间产生的大量摄影图像曾经对于凝聚民族向心力,整合民众的国家认同,提高全民族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对旧社会的憎恶,以及建立对领袖的敬仰和崇拜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从战争摄影的苦难叙述转向一种宏大的国家影像叙事过程中,在这个新的摄影图像生产、传播与摄影机制和系统建构的过程里,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在革命战争时期发展、培养出来的一支从事新闻报道的摄影队伍几乎垄断并成为中国摄影的权利主体。遗憾的是,在1949年以前主导战时新闻摄影话语权的沙飞此时已经没办法看到这场“摄影盛世”并去分享权利的盛宴。但是,每个时代都会有它的先知先觉者和某领域或系统建构者和开创者。如果说作为「先知先觉者」的沙飞在很早就思考并实践了用摄影拯救国家与民族这一观念的话,那么作为「系统的建构者或开创者」的沙飞则具体呈现为他所主张的将艺术视角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摄影美学原则与图像范式,被其战友和后继者们继承与发展,进而成为“十七年”摄影的话语主体,一直影响至今。
 
战斗在古长城  沙飞摄  1938  
 
    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在沙飞后人的不断努力下,沙飞的展览、出版、研究在海内外不断深入和推进,沙飞在中国摄影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得到广泛认同。随着中国当代摄影的多元发展,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沙飞的照片时,已经不能满足于一种提供重温历史、讲述图片故事和怀旧的对映物。如果说「每一张照片都有它的死亡日和复活期」,那么复活的并非仅是作为影像物质媒介载体的照片,而更应该是摄影者凝结在照片中的观看方式、价值判断,以及照片背后的态度、立场与思想方法。正是由于我们今天的开放性观看和再解读,使其意义和价值不但指向历史,更指向未来,指向一种无限的讨论空间。也许摄影的魅力与价值就在于此。所以,本次讲座将围绕沙飞这一个案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将其嵌入美术史和摄影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时代背景展开解读与观察,重点分析沙飞主张的唤醒、救亡的摄影叙事与“十七年”摄影中“报道新中国”叙事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话语张力,从而希望能够勾画出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期中国摄影演变的图景。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主讲人介绍
 
 
    蔡萌,1978年出生,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央美馆)学术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并兼任《大学与美术馆》副主编。曾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2008)和广东美术馆 (项目总监,2009—2010)。策划的展览包括:《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2009年)、《景观•静观:中国当代摄影展》(央美馆,2009年)、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央美馆,2012年)、《灵光与后灵光: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华世纪坛,2013年)、《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4)、第二届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国青年艺术的现实表征》(央美馆,2015年)、《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央美馆,2015年)、《罗杰•拜伦》(央美馆,201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