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主题讲座 > 详情
【讲座】齐白石艺术研究系列讲座(一)——“从木匠到巨匠”:齐白石的艺术历程2011-08-05

时  间:2010年4月1日
地  点:北京画院美术馆5层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吕立新(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主持人:吴洪亮(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主持人:
        各位朋友,非常欢迎各位来到北京画院美术馆参加齐白石艺术研究系列的第一讲,这也是我们“2010年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的先行活动,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齐白石的研究专家吕立新先生。
        吕立新先生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和齐白石纪念馆的老朋友,是齐白石最忠实的、有研究、有关注、有收藏和有情感的学者,同时他也是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的常务副秘书长。特别是近期在《百家讲坛》作了齐白石的系列讲座,名动一时。此外,吕先生还负责主持“20世纪美术作品的国家档案”项目,这是文化部很重要的国家文化项目,齐白石名列其中,是第一批进入国家档案的重要艺术家。吕先生的多重身份使他对齐白石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有请吕立新先生为我们做这次讲座,希望这将是一个特别有情感、有趣味、令人兴奋的下午。

吕立新:
在北京画院讲齐白石,我惶恐不安啊。这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这里保存着数量最多的齐白石作品,我在《百家讲坛》里提到最多的机构就是北京画院的齐白石纪念馆,这里的齐白石藏品质量高、品类多,书法、篆刻、绘画应有尽有。而且我的很多研究资料都是来自这里,此外我与吴馆长经常交流齐白石,可以说我能在《百家讲坛》讲齐白石,是与这里和吴馆长的支持分不开的。

《百家讲坛》的齐白石系列讲座特别选择在两会期间开播,目的是为了呼吁大家重视民族文化,重视传统,当时这档节目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围绕《百家讲坛》的讲座内容出版了《从木匠到巨匠》这本书,连续两周在全国图书排行榜中一直名列前茅。这一阶段齐白石很热,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齐白石,还有人说我催发了齐白石现象。在我第一讲的当天,齐白石老人的孙子齐秉颐先生就托人把一本《齐白石辞典》送到我办公室,还在书中写了很多话,大概意思是借用齐白石老人的话“与己有恩”,说我弘扬白石老人是有恩于他。

现在很多青年人关注齐白石并把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从木匠到巨匠,可以说是一个飞跃。齐白石从从当时社会地位极低的民间手艺人最后成长为一代艺术大师,这个飞跃的确让人羡慕。现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很有压力,当初白石老人57岁到北京来打拼,人生地不熟,抛家舍业,独闯京城,操着一口地道的湖南口音,是很不容易的。曾经有篇文章说白石老人是史上最牛的北漂,比一千个杜拉拉还励志,还有一篇文章说白石老人是史上最牛的蚁族。可见人们已经把齐白石当成了通过自身勤奋最终获取成功的典型。

白石老人活了97岁,将近一百年。现在大家很尊敬他,经常说他伟大,因为他的艺术成就极高。齐白石于1864年1月1日出生在湖南湘潭县城以南的一个叫杏子坞的小村庄,这个村子的东头有一个水塘,里面长满了荷花,风景非常优美。传说早年有一块陨石掉在池塘里,所以叫星斗塘。在这旁边有一个茅草屋面西朝东,伟大的齐白石就诞生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我说到湖南湘潭,在座的朋友也许马上就会想到这个地方还诞生过一位对中国社会20世纪进程影响巨大的人物——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还有一位非常有影响的大人物彭德怀大元帅,而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老家也在这里。所以说这个地方人杰地灵。现在提到齐白石都是好词,多子多孙、长命百岁、大器晚成、贵人相助……但实际上白石老人这一生非常不容易。他没作过官,也无任何职务,他一生仅从事过两个职业:青年时期做木匠,晚年做巨匠,在绘画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齐白石小时多病,三、四岁的时候差一点没活过来,他的奶奶、妈妈经常到庙里磕头,磕得头破血流。四岁以后就好了,开始跟爷爷学识字。齐白石的小名叫阿芝,大名叫齐纯芝。“芝”是白石老人学会的第一个字,是他爷爷一边烧火一边用木柴棍儿在地上划字教给他的。他仅在七岁时在姥爷家开的学堂读过半年私塾,虽然不用交学费,但是因为还要帮家里干活,放牛、拾柴,所以仅读了半年就不读了。可他却成为顶级的艺术大师,这种差距如此之大,让人难以想象,我想这就是白石老人的伟大之处。齐白石家风很好,这对他后来的成长很有帮助,因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关键的。白石老人晚年经常画大白菜,如这幅《清白传家》,正是他自己家风的写照。

 

清白图 齐白石 中国画

阿芝长到十五岁,家里希望他学一门手艺来养家糊口。齐白石的叔祖是大器作木匠,就是为别人做家具、盖房子、做农具等粗活的木匠。叔祖过年的时候到家里来给奶奶拜年,父亲看到叔祖就说让阿芝跟你去学木匠吧,叔祖答应了。过完年之后,吃了拜师酒,行了拜师礼,阿芝就跟着去学木匠了。一次清明节,阿芝跟着师父去给人家盖房子,大房梁又粗又大,阿芝身体特别单薄,扶也扶不动,搬也搬不起,师父非常生气,收工之后就把他领回家,说什么不教了。父亲说了很多好话也不行。后来,
阿芝又拜了一个师父,学的还是大器作。一天收工回来的路上,迎面碰到三个木匠,当他们走到眼前的时候,师父赶快拽住阿芝,停下了脚步,满脸堆笑、毕恭毕敬地让他们先过。阿芝看了很奇怪,说为何同是木匠,我们要如此恭敬呢?师父说我们是大器作木匠,他们是小器作木匠,小器作木匠能雕花,能做细致活儿,这行只有聪明人才能做,我们怎么能够平起平坐呢?阿芝听后心里不服气,心想将来也要学小器作。转眼到第二年,正好有一位叫周之美的师父要招一个学小器作的徒弟,周之美是湘潭一带非常有名的雕花木匠。阿芝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去学小器作,家里担心他长期做粗活会累坏身体,于是很快就答应了。周师父对阿芝很满意 ,于是收他为徒,这样阿芝就做起了小器作木匠。阿芝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这也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他有一句名言“不教一日闲过”, 一生中每天都在作画,只是母亲过世时由于过于悲痛停了笔,还有一次是因为自己病重,除此之外每天都画。他还刻过一方印“痴思长绳系日”,意思是我常常想用绳子把太阳系住,表示珍惜美好时光。齐白石的勤奋在小时候就已显露出来,成为雕花木匠后很快就学会了手艺,并且崭露头角,在老师教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很多新的花样。渐渐的,很多人都称他为“芝木匠”,也有一些人称他“芝师父”。

齐白石从小喜欢绘画,但没有老师,就像是涂鸦。20岁这年,一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这就是《芥子园画谱》。其实今天很多美术大师都是从这本书开始步入画坛的,如潘天寿、陆俨少等。那年齐白石去别人家打工,看到一本乾隆时期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地把书借回来,如饥似渴地用薄纸每天照着描,钉成了十六大本。此后只要有闲暇时间他就照着画谱画,在绘画上算是有了参考。

 木匠生涯是齐白石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阶段,齐白石直到27岁都是做木匠,这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首先,齐白石长期的木匠生涯使他接触到丰富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博大精深,长时间的接触让齐白石对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也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齐白石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内容、形式都是从民间来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齐白石出身于贫苦人家,长期走街串巷,吃百家饭入百家门。久而久之,他深刻地体会到中国老百姓的喜好,这对他的艺术创作无论题材还是内容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一些人喜欢齐白石作品中的吉祥寓意,例如画牡丹花就题“大富贵”, 画公鸡、蝙蝠就题“官大福大”,这些吉祥题材的作品深受百姓喜爱。第三点,十几年的木匠手艺让他对造型、构图、线条、材料的把握能力有了锻炼,傅抱石的女儿傅益瑶听父亲谈起齐白石的事,傅抱石先生喜欢治印,他注意到齐白石的右臂比左臂明显粗很多。一次他在现场看白石老人治印,一刀下去石渣乱崩。齐白石有“三百石印富翁”之称,他喜欢收藏印章,且一生绝不止三百方印。他治印对材料没有特别要求,经常随手抓起一块石头就刻。他有一句名言“绝不回刀”,一刀下去永远是往前推着走,不是来去往复。他手上的力量特别大,当时现场的人看得目瞪口呆。回去也都模仿他这样去做。齐白石有位弟子,学他的样子刻,可是刀根本扎不进石头中,后来他又用锤子砸刻刀,力量虽出来了但却全然没有了自然的感觉。可见,十几年的木匠生活为白石老人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说齐白石的绘画风格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张大千生于书香门第,溥儒生于王公贵族,只有齐白石生于民间、长于民间,这种社会底层的普通生活使他的绘画风格与其他人完全不同。

齐白石27岁时遇到了一位老师,可谓贵人相助,这是他成功的另一个因素。白石老人每逢人生转折的重要时刻都有贵人出手相助,晚年的时候连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都是周恩来总理安排的。齐白石这年遇到了他艺术生涯开始的恩师——胡沁园,人称寿三爷,是湘潭地区非常有名的财主,也是有名的文人。一天阿芝正为主顾做木匠活儿,有人跟他说寿三爷要见你。阿芝放下手上的工具去见寿三爷,毕恭毕敬地鞠了躬。寿三爷说我到你们家去,常听邻居夸你,说你聪明,活儿又好,画也好。我今天看了你做的木器活儿又看了你的画,非常可以造就。你把手上的活做完后来我家聊一聊吧。阿芝做完活儿按照约定来到寿三爷家文人雅集,大家吟诗作画喝酒聊天。寿三爷看到阿芝非常高兴,问他是否愿意读书学画。阿芝说读书学画我很愿意,可是我家里穷。寿三爷说你可以卖画养家,阿芝又犯难了,说我没钱请老师。胡沁园说我家里有一位家庭教师,叫陈少藩,读书可以拜他为师。陈少藩在当地非常有名,当时就表明自己可以不要学费。阿芝还不放心,说我今年都27岁了,还来得及吗?胡沁园说三字经都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在老师的劝说下,齐白石正式拜胡沁园和陈少藩为师。就这样齐白石被胡沁园领上了职业艺术家的道路,,并且一走就是一辈子。拜师之后,老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勤快,很快齐白石就崭露头角。老师还为他起名齐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这样他在画上题款也就有了名号。为何要叫“白石山人”,因为距离齐白石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驿站叫白石堡,故得此名,后来简便起见,就简称“白石”, 这就是齐白石名字的来历。想必那两位老师都不曾想到“齐白石”这个名字到后来会如此响亮,直到今天还在为人们所传颂。胡沁园对于齐白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引齐白石走上了职业艺术家之路;第二,他使齐白石的交往圈子从底层的手艺人转为当地的文人雅士。此外,齐白石和胡家、黎家两个大户人家交往频繁,这对他的生活习惯、情操、志趣都发生了改变。

这幅《龙山七子图》曾在2007年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出现过,大概有十五平尺那么大,是齐白石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他画这幅画时是32岁。这幅画当时买了190多万,因为是早期作品,所以从商业价值来讲与晚年成熟的山水画没法比,不过它却记录了齐白石青年时期发生的一件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画上的题跋记载到,6位湘潭地区的大户少爷与齐白石共7人一起到九龙山选址要成立一个诗社。通过记述可知这一时期齐白石交往的都是湘潭地区的大少爷。

齐白石34岁这年又发生了一件事。有一天,从长沙来了一位篆刻家,齐白石去求印,篆刻家看都没看就把石料放在一边,几天后齐白石去问印章是否刻好了,篆刻家说把石料磨平了再来。齐白石虽然觉得已经磨得很平了,但回去还是认真地磨,磨好了毕恭毕敬地献上去。篆刻家又看也没看的放到一边。几天后,齐白石又来问,篆刻家还是说回去好好磨,磨平了再拿来,他的表情看起来很不屑。齐白石觉得他不仅看不起这块石料,也看不起自己,于是拿着石料回去磨,越磨心里越气,心想我何必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了一个印章自找没趣呢。于是,自己找了一把修脚刀,把石头刻了。没想到周边的人却说他刻地很好,比那个篆刻家还好,弄得齐白石哭笑不得。这就是齐白石刻的第一方印章。

齐白石从34岁开始治印,一生留下两千多方印章,形成了一刃自然、大刀阔斧、绝不回刀的治印风格,影响了很多人。他曾对自己的子孙说,“不得遗印与人”,就是一方印章也不能送给别人,可见他对自己印章的重视。1957年9月16日,白石老人去世了,根据他生前的遗嘱,棺材里只放了三样东西:一是他用了三十多年的红漆拐杖,另外两件是分别刻有他姓名和籍贯的印章。求印被拒的事深深地伤害了齐白石,他发奋一定要把治印学好。就在此时他认识了黎松庵,这是对齐白石帮助非常大的人。黎松庵在当时很有名,治印水平非常高,齐白石学治印就是从黎松庵开始的。此外,黎松庵教育子女也留下英名,他的八个儿子在历史上被称为“黎氏八俊”。

齐白石37岁时遇到了生命中又一个贵人, 一代经学宗师王湘绮,诗文被认为是当时天下第一,晚年曾担任民国国史馆馆长。他去世的时候,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还亲自撰写神道碑文,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齐白石在朋友的引荐下与王湘绮见面,王湘绮对齐白石的篆刻绘画非常赞赏,可是对齐白石的诗文没有说什么。因为这时齐白石的诗多是直抒胸臆,还没有太高的文化造诣。也正是因为王湘绮没有赞扬他的诗文,为齐白石后来发奋苦读诗文打下了伏笔。别人看王湘绮很赏识齐白石,就劝他去拜王先生为师,而齐白石却不去。王湘绮也说,在我的门生里有一位湘潭的铜匠,勤奋好学,有一位湘潭的铁匠,也勤奋好学,可今天来了一位木匠,他却不拜我为师,是什么原因呢?说他高傲,不像高傲的样子,说他趋附吧,他又不肯来。王湘绮这样念念叨叨的说,被身边人听到了,就告诉了齐白石,说别人求之不得的事,况且王老师还在这样念叨着你,放心不下,你赶快去拜吧。这样,齐白石才拜在一代经学宗师王湘绮门下。齐白石不拜师是担心别人说他巴结大人物,齐白石就是这种性情,含蓄内敛。实际上,王湘绮对齐白石的艺术没有给予具体的指点,但却扩大了齐白石的交往圈子。齐白石结交的人物层次更高了,这让他的眼界、心胸更加开阔。大家也许会问,为何这些达官显贵会去主动帮助齐白石,难道他有何特别之处?我认为一是因为齐白石的业务能力强,他的书法、绘画、篆刻都非常好,展露出了过人的才华,大家爱惜人才,所以对他百般爱戴。其次,齐白石不张扬、不卖弄、含蓄好学、修养也好。第三,我们现在看的都是齐白石老年的照片,我们参照他儿子的照片,猜想青年时代的齐白石一定很清秀、漂亮。有才华、有修养、长得又漂亮的小伙子谁能不喜欢呢。一个网友看了我的书,还专门写博客说:“以我的体会,我很赞同书里面的观点,一个人的模样在青年时期很重要的,长得漂亮成功的门槛低。”有人说我语言麻辣、观点麻辣,其实我是揉进了今天对齐白石新的理解。对一个人的研究就要复原他当时的时代,比如1919年春天齐白石进京,之前的书中只对时间一带而过。1919年春正是“五四运动”爆发时期,齐白石从湖南农村来到北京,赶上北京满城都在游行,这对老人的刺激可以想象。齐白石为什么要到北京来?以往的资料对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交待的不够清晰,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把湖南湘潭当时的情况尽可能清楚地写在书里,因为事情的发生是有前因后果的。

转眼到了齐白石40岁,正是他成长的阶段,他即将走出家门去面对真山真水去感悟自己的生活。40岁这个阶段非常重要,他用了八年时间五出五归,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齐白石作为公认的中国近现代的头号大师,我们对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我想把齐白石放在第一位大家没有什么争议,而第二位则有很多人选,但不管放谁都距离齐白石那么遥远。

接下来讲几幅齐白石的画。五出五归之后齐白石已将近50岁,他又用了八年时间幽居故乡,在行完万里路之后回头来读万卷书。不过因为时代局势,湖南变成了战场,加上他稍有钱财,不幸成为土匪的目标,无奈之下才来到北京避难。谁知来到北京之后画却卖不出去,作为一个职业画家,他不得不进行了波澜壮阔的衰年变法。齐白石57岁到北京后,画挂在琉璃厂却无人问津,湖南、北京两大家子人都要靠他吃饭,于是他听从陈师曾意见,毅然变法。我们知道艺术家要在晚年变法是很难的,因为要打破多年形成的习惯。齐白石是一掷舍千秋,从头开始。

衰年变法要具备三点:一是身体要健康,二是传统功底要好,三是要有新的思维能力。很多人不是不想变而是不敢变,怕变的不伦不类,弄不好把自己的老命也搭进去。变法用去齐白石十年的时间,十年之后,齐白石开创了红花墨叶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宗立派。红花墨叶即用红颜色画花,透明的墨色画叶,齐白石形成了这种色彩分明的风格。红色和墨色在中国绘画里是非常具有特殊意义的,红色代表了民间文化审美的情趣,墨色代表了文人的欣赏意趣,齐白石恰恰是将大俗大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于这种风格我们现在认为很常见,但是回过头去想,在齐白石之前是没有人如此这般大量使用红色的。有人会问什么才是大师,我只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历史发展的长河就像一根链条,如果缺了谁这个环就会断开,那他就是大师。齐白石就是这样的大师,因为齐白石中国的美术史得以延续,欣欣向荣,从题材到内容再到表现形式,都有新的东西。现在很多艺术家画稍微画得好一点就自称为大师,大师这个名号并不是谁都可以承担的。衰年变法之后创立红花墨叶派,白石老人开始渐入佳境,可谓“红花墨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

这幅画中间几道枝干好像用斧子砍下来似的,刀削斧砍,没有任何废笔。鸟的尾巴下面有三笔淡墨画的绒毛,有种茸茸的感觉,那种挺拔的力量活灵活现。这件作品能看出齐白石在画之前是打了稿的。他用心画的作品都是打了稿的。有人问我齐白石的作品怎么鉴定?我说多看原作,首先要熟悉,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当然,经常来北京画院看齐白石的真迹是少不了的。齐白石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出手的力量就在那儿,想让他画不好都很难。为什么我们把他捧得这么高,因为他画得太好了,别人难以企及。一百年来产生了那么多大师,他排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给白石老人很高的荣誉,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这个称号一共授予过四位艺术家,第一位是相声大师常宝坤,1951年率领中国曲艺代表团去抗美援朝前线,被炮弹炸死在朝鲜战场,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第二位是大文豪老舍先生,他写了那么多反映底层老百姓生活的作品,真是语言大师。第三位是齐白石,于1953年由文化部授予称号。再有就是2004年国务院追授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先生为“人民艺术家”。

最后,我讲四张白石老人给老舍先生的画,这可以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过去一些文人经常找白石老人买画,买的时候互相点题。一天,老舍先生见到白石老人,说我求几幅画,题材已经写好。齐老也没看,直接装在兜里就回家了,回家一看,鼻子都气歪了。老舍先生写了四句诗,古代、近代的都有,语言和意境特别美,但很难用画面表现。白石老人有个习惯,每天早晨吃完饭都在藤椅上坐一会儿,想想今天要画些什么,若是有荣宝斋的订单要先画。结果这天白石老人在藤椅上一躺就不起来了,心理有事儿,都是被老舍先生折腾的。别看白石老人90多岁了,但越是给名人画越是这种较劲的题材他越认真。90多岁的齐白石在绘画上表现出非常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他画和平鸽、万年青这些题材是过去历史上没有表现过的,是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看这四首诗,第一句为“凄迷灯火更宜秋”, 是清代诗人赵执信的诗。白石老人画了一面墙,一个窗户角,窗角旁又画了桌子角,桌角上放了一盏油灯。妙就妙在油灯上这一抹火苗,它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有种风吹的感觉,这样一来整个空间就变得忽明忽暗,一闪一闪的,感觉凄迷。这还不够,白石老人还在上面加了一片红叶从天而降,如惊鸿一瞥,晃晃悠悠地飘下来,更加凄迷。重要的是更加点题“一叶知秋”,秋意陡然而生,很好地表达了诗的意境,而且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给人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意境。

第二句诗为“几树寒梅带雪红”,是近代诗人苏曼殊的诗句。初看有种未完的感觉,上面用焦墨画的枝干感觉很突兀,断断续续和别的地方都不连接。可当我们再审题,就会知道这中间的不连接是老人故意留下的,中间的留白是代表雪,大雪飘摇而下压住了树木,覆盖了村庄,盖住了庄稼。但白石老人仅留了几笔就表现了出来。如果这个题材换作西方大师来表现,不知要用多少白颜色。

第三句为“手摘红樱拜美人”,也是苏曼殊的诗句。我们一看可能觉得画跑题了,因为画中并没有美人,可再一想画中的观音瓶,一束鲜花插在瓶子里,不就是献给了美人吗。白石老人经常画美女,不画不是因为不能,而是画一个美女抱着一束花会显得又直白又俗气,完全没有画的意境了。齐白石将思维一转,画了观音瓶,构思非常巧妙。

最难的就是这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我们知道用绘画表现声音是美术创作的大忌,很多人遇到这种题材都会躲开。“蛙声十里出山泉”首先要表现声音,而且还要传出十里。假如画青蛙,但也表现不出传出十里的蛙声。我们看齐白石如何表现的,他没有画青蛙,而是画了青蛙的子孙——蝌蚪。用重墨画了一个狭长的山谷,画了水,画了小蝌蚪,我们想象小蝌蚪顺流而下,那得有多少青蛙呀,岂止十里,也许会是百里。一个90多岁老人的创作能力实在让人拍岸称绝。
         因为时间有限,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前来。

 
                                                                                                                  201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