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首都之春》,你会发现什么?
这幅长达46米的长卷,由北京画院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六位画家在1959年集体创作完成。当《首都之春》这件作品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时,我们试图还原这幅长卷绘制时的历史情境,以“京彩回望”为概念,引领观众进入一道“时光的隧道”。
展览团队设计搭建了一个形似“时光万花筒”的隧道,用多媒体影像的形式,从2019年穿越回到1959年《首都之春》的精彩图景。通过不同纪录片影像进行串联,通道尽头呈现缓缓推进的首都之春,以时光倒放的形式呈现北京的时代变迁。回望那些不同年代的影像,我们似乎触摸到了时光的痕迹,看到了生活在北京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与景。

展厅搭建现场
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的艺术创作,《首都之春》全卷由东至西描绘了通县八里桥、土高炉群、热电厂、天安门、柳浪庄人民公社、颐和园、石景山炼钢厂、丰沙线及官厅水库九大段。
那么,这幅历史长卷中隐藏了多少信息呢?
在展览策划过程中,我们试图以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角度来发掘这幅长卷:城市规划、历史建筑、文化名人、广告娱乐、民俗生活等等,策展团队组织研讨会,向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请教,甚至捧着打印好的长卷寻找熟悉的老北京人帮忙一一辨别、确认画中可能出现的地点与事物。这趟“再发现”之旅,是开放的,是不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信息。

二层展厅里还原的广告牌场景
在《首都之春》长卷中可以清晰看到关于那时期流行的电影的宣传海报。如我国第一部中外合拍的电影《风筝》。这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影片公司联合拍摄的奇幻儿童片,讲述了法国男孩比埃罗通过一只漂洋过海而来的风筝与中国的小朋友结下友谊的故事。

通州鼓楼旧照
在有关通州的古老传说中,通州旧城像是一艘大船,燃灯佛舍利塔就是船桅,而位于城中心的鼓楼就是船舱。通州鼓楼建于明初,坐落在通州北大街。钟鼓楼上面是两层,楼顶是传统歇山式建筑形式,屋脊陡峭,两端装饰兽吻,四角飞檐。门、棂、椽、柱都涂饰朱漆。最下层是南北向的“城门洞”式拱券通道 。登高楼远眺,通州城和京杭大运河尽收眼底。1968年,这座钟鼓楼被拆除。如今,我们还可以在《首都之春》中看见当年通州钟鼓楼的形态。

当时全国处处可见的炼钢土高炉群
《首都之春》中所绘的“八里桥土高炉群”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无数的土法炼钢的缩影,极具时代特色。画中高炉上写有“跃进炉”、“四姊妹”,则凸现了当时的劳动竞赛、妇女突击队这样一些与生产相关的新生事物;另一高炉上还有千里马的壁画,也再现了“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的时代氛围。
那时期的女性,所谓 “妇女能顶半边天”。展览也展出了萧淑芳所绘《妇女养猪厂》、《妇女炼钢》等作品。

热电厂旧图

长安街最后一根烟囱
建于1958年的北京热电厂位于位于长安街延长线,也被绘进《首都之春》中。2015年,为了北京的压减燃煤目标,这座被称为“长安街最后一根烟囱”的热电厂关停全部燃煤机组,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傅抱石评价《首都之春》时曾说:“论篇幅,应该是世界画史上最长的一幅”、“其描写的具体环境,包括得如此辽阔、如此丰富,据我所知,怕也是中国画史上找不到先例的”。今天再看《首都之春》,如翻读一本记录时代的“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北京时代发展的深浅印记。
展厅二层还提供了对公众开放的公教区。这里观众可以取一纸笔,画下心中的北京,参与到这幅历史长卷之中。
《首都之春》的发现之旅还在进行,
那些藏在画中的北京往事,
等你继续来发现。
【展览信息】
展览
“京彩70年——《首都之春》再发现”专题展
展期
2019年7月16日 - 8月16日
地点
北京画院美术馆 一、二层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