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回顾 > 详情
“大美寻源”品读黄胄艺术人生2010-09-02
    
  “大美寻源―黄胄艺术回顾展”作为北京画院2010年重点推出的“二十世纪美术大家系列展”之中一个重要专题,精选贯穿黄胄艺术生涯的78幅作品,包括中国画作品、速写以及临摹品,展品丰富多样,基本呈现了黄胄艺术的全貌,具有极大艺术价值。展览立意新颖,致力于对黄胄艺术的风格追溯,反思艺术的本源以及基本精神,对于当下的中国画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本次展览主题在于通过不同的展品对比陈列来追溯黄胄艺术风格的成因,黄胄的绘画艺术与生活、与速写以及古代传统之间的关系。展览通过展板文字再现了黄胄的生活经历以及体验采风的行程。
 
  《维族舞》黄胄 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藏
 
  展出的中国画作品既有黄胄的《丰乐图》、《巡逻》以及《井冈山第一面红旗》等巨幅主题性代表创作,又有他的《维族舞》、《和阗乐奏》等代表性新疆题材人物画作品,也囊括了《惠安女》、《阿诗玛》、《春兰》等描绘祖国其他边陲民族生活以及小说人物作品,比较全面的呈现了黄胄的艺术风貌。
 
  《交流经验》黄胄 1963年 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藏
 
 
  《才多》 黄胄 1961年 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藏
 
  黄胄虽为艺术大家,但未接受过正规美术学院的教育,在自学的路上他认为速写是帮助创作的最好方法,从生活中起稿,从生活中生发灵感,也从生活的创作中不断捕获技巧。此次展出的速写部分精选了黄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8幅,激烈流动的线条精彩绝妙,耐人寻味,极具观赏性。
 
  在临摹部分,展览首次推出黄胄早期临摹的古代人物画小品24幅,黄胄的临摹方式不拘一格,包括了临摹仿拟,从宋代的李嵩到清代的任伯年以及明代瓷画,可谓取法广博,为我所用,他是带着问题去临摹的,在题跋里面黄胄评点大家,书写体会心得,从中可以看出黄胄对于传统的基本态度。这一批临仿古代人物画小品,具有极大艺术与学术价值,成为展览中的一大亮点。
 
  黄胄的成功就在于他长期扎根深入生活并在千锤百炼中传达内心感受。每天挥就10刀纸,每日速写近百幅,昼夜勤奋通宵达旦才逐惭形成一整套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黄胄走过的路是师自然之造化中得心源,特别是人物画须完成大量写生。青年时期的黄胄正处在耳濡目染了当时的美术时空,正是因为种种原因使他没能进入美术院校学习,恰恰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作品很快在中国画坛形成了自己的格性化的语言、肢体语言与彩墨的相互渗化,线条毫无拘泥的纵放及丰富多变的构图等方面都在画坛产生了强烈的震憾。
 
  一位画家,作为艺术的实践者捡拾起中国画这门“手艺”,不基于中国的传统书画与文化精神之中,就无法领悟深厚的东方意蕴。艺术无论由哪个时代的艺术家接续,都应具有深刻的生长性与文化内涵。通过黄胄这样一位艺术大家创作历程的展现,反观他成长的艺术道路,反思中国画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以此来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画发展提供参照。
 
  本次展览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以及北京市黄胄美术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这个展览是展览前期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与展览同期出版了《大美寻源—黄胄作品集》,集中收录了研究文章以及黄胄的家人、学生、著名理论家评说黄胄艺术与人格的访谈录,是一部带有研究性质的画集,同时筹办方还将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及艺术讲座活动。
 
  自2007年始,“二十世纪美术大家系列展”作为北京画院自主策划组织的主题性展览已经成功的举办了十九期。该主题展业已成为北京画院美术馆学术定位鲜明的品牌展览。面对这些刚刚逝去的二十世纪美术大家,我们的感性印象还留存在心中,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梳理研究并向公众呈现,给这些二十世纪美术大家一个准确的学术定位,写进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