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画集 │ 夏芸点评李凤龙2023-06-04

  夏芸,1976年生于山东潍坊,常居济南。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2004 任教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7—2013年任职于台湾新时代画廊,负责展览策划和艺术评论。出版著作有《你应该读懂的 100 幅中国名画》(合著)、《乌斐济伟大艺术杰作》(译著)、《艺术史的历史》(合译)、《加德纳世界艺术史》(合译)、《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合译)等。
 

  李凤龙,1970年生,湖南长沙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有《卅六记·李凤龙中国画图录―壹》《不远复斋印存》《习篆初阶》《蜗古集·李凤龙中国画图录贰》《不远复斋古玺印辑存》。
 
氤氲山水
 
文│夏芸
 
  湖南山水,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凤龙而言,可谓既熟悉又亲切,而描绘湖南山水,可谓自然而然的事情。2011年进入北京画院后,他对于南北方地域山水的差异,对于艺术宏观的理解,对于山水画创作本身,都有了些许变化。可以说,这时候创作的潇湘山水,是他绘画创作变革求新的一种自觉、自主性选择,而潇湘山水,在此就不仅仅是一种怀乡之情和对江南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是随着地域 的转换、视野的开阔、文化的碰撞,成为激发他创造新视角、新技巧的基点,进而促使他形成山水画 创作的个人风格。
 
  画潇湘山水,或者说南方山水,李凤龙自然深知传统画史画论中的“南宗”,并深谙其道。他在 2012年左右画潇湘山水的一则自言练笔学古、颇有南宗董巨笔法画风的小卷《云山乡居图》上自题:“宋人此宗山水少用点,巨然僧开南宗先声,董源潇湘图始以点树法状南地山川,米氏云山继起,复将点法化云烟,后世玄宰推为南宗之论,画中之境实意在潇湘也,余素喜此宗活峭峻拟之气,偶拟此云山乡居图,略见南宗意趣……”而在创作《湘声岳色图》之前,他画了一张小画稿。如果我们把此件作品与《湘声岳色图》摆放在一起比较,很自然就看出两者的不同,即小稿作品在笔墨表现、山峦 布局方面,更多具有传统山水画的面貌和特征。而在《湘声岳色图》中,在取景视角、笔墨云烟表现、画面动感等方面,采用了居高俯瞰、全景式的视角。这一视角,日后也成为他山水画创作中主要的取景视角之一。他对这种视角的大胆提取和自觉运用,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与他长期研习画史、画论及进行山水实践密切相关。“鸟瞰透视”“居高俯瞰”,在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中,一直作为一种隐含角色存在。在古代绘画,如山水画五代董源《夏山图》和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风俗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含有“鸟瞰透视”的视角。著名摄影家郎静山曾语:“……且取景镜头,实甚呆板,不能与所视觉之印象相比,故每摄一景,多为平视透视,而吾国绘画则兼有鸟瞰透视,虽于画法中未有显明之记述,而实与人目见之印象同。”(巫鸿,《时空中的美术》,第150 页)同时,在古代文学的山水诗中,也体现着居高俯瞰的视角,如南朝文人的一些登临之作:鲍照的《还都 至三山望石头城诗》、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沈约的《登高望春》等,还有一些诗作,即使题目中未曾标举出登临,却在文本中隐设了一个“间接的优越视点”—居高俯瞰的高巅,譬如谢朓的《入朝曲》、刘峻的《自江州还入石头诗》等。这些诗作,视野里是自高处俯瞰的山川形势或其依之所建之都邑(可参见萧驰先生近著《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中“诗中的江南城市”一文)。其次,当代人日常生活中有更多机会以居高俯瞰角度观看山水。这一点,张大千当年欲夺造化之神奇,曾有“乘飞机俯瞰山河之想”,而今成为日常简单之事。对于李凤龙而言,由于工作和家庭的缘故,2011年离湘入京,2014年因家庭缘故客居香港,十多年来,除远赴外地采风写生游历外,他开始了湖南(家乡)、北京(工作)、香港(家庭)三地之间频繁的飞机之旅。这样的经历,使他更加体悟到不同视角所观察到的类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自然山川的奇妙。
 
  李凤龙多年来进行诗词、书法、中国画、篆刻的学习,精研画史和画论,师法传统与造化,主追宋元山水,以家乡地域山水、地域文化和金石博古、文献拓片为基点,融入当代人的生活经验和视觉心理、视觉审美,进行山水画的变革和创新,创造出采用居高俯瞰、近距离的取景视角,以泼墨、积墨等丰富的笔墨技巧,表现云烟变幻游移,天地万物氤氲化生,画面动感强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文化气息,既雄浑宏大、气势迫人,又高古雅致、含蓄内敛,集诗书画印、金石博古、人间活泼生趣于一体的新一代山水画风格面貌。
 

秋山问答图 李凤龙
204cm×134cm 2009年 绢本水墨
 
夏芸点《秋山问答图》
 
  此作左边绘峭拔雄伟的山势,层峦叠嶂,中间云涛平缓涌动,峰峦隐现,远景云海茫茫,远山淡化而渐失,群鸟翱翔于浩渺天空。山间云气缭绕,山涧跌宕起伏,飞瀑悬挂,林木繁茂,姿态各异。画面近景山峦之势迂回趋右,其上一株巨大古树,呈对角线状横空跃入画面中心,树上悠然伏卧的豹 子与树下崖边安然仰望的兔子,为这淡泊静谧、意境高远的山林平添几分亲切和生气,更有意思的是, 左边画心外竖幅题跋,借画中豹兔道出了诸多关于绘画的问题。
 
  整幅画面,在构图布局上,虽近南宋马、夏一派,却又大胆巧妙地运用了宋代画家(如崔白《双喜图》和李迪《枫鹰雉鸡图》)的对角线构图,以斜入画面中心的一株大树呈现的潜在动感,打破画面中“半边式”构图的单调和僵硬,并把宋代画家笔下动物之间紧张对峙的肃杀气氛,转化为一种亲切安然的相互对望。在草木的画法和布局上,远山(远景)之草木,多宗古法;近山(近景)草木,多法自然,尤其在树木形态、枝叶表现及树木繁密的组织安排上,呈现出写生写实、师法造化的突出面貌。山石的画法和布局,近北宋李、范、郭一派;云气画法亦宗宋法。
 
  此作是他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的绘画,从画面组织布局,到山石草木的表现,以及画面整体气质和意境营造,体现出他所具有的深厚传统功力和独特创意。
 

湘声岳色图 李凤龙
210cm×170cm 2013年 绢本水墨
 
夏芸点《湘声岳色图》
 
  此作以巨幅形式描绘了苍郁华滋、烟云变幻的岳麓山和烟波荡漾、生机勃勃的湘江及橘子洲的宏伟壮观景色。画中湘江两岸,古树林立,水草繁盛,芦苇摇曳,渔舟停泊密布。画面右下角高大的古城墙上站立一人,正执线放鸢。江中橘子洲横卧,帆船点点,江波浩渺,空中浮云片片,倒映水面。南归大雁,自湘江岸边至岳麓林间,呈“V”字形排开,似乎正飞离湘岳,而与之相对应的画面右边, 却似乎是飞鸟相与还。江对岸右边,密林深处,屋舍鳞次栉比,农田散布;对岸左边,几只动物,或觅食、或嬉闹、或奔跑于林间。对岸中间偏左,一巨大牌坊矗立,夹径乔松,泉涧盘绕,潺潺而下。沿此夹径右斜上,云深林密间,亭台寺院,或聚集、或散布其间。画面正中间偏上部,山涧蜿蜒跌宕, 飞流直下,一只仙鹤在云雾中展翅翱翔。(明代《岳麓书院志》中记载“常有白鹤飞止石巅”,清代《新修岳麓书院志》也说:“泉出石中,甘洌绝伦,尝有白鹤守之,刻石记其上”,故称为白鹤泉。此处的仙鹤,似乎正与史籍的记载对应。)沿着仙鹤飞行的方向向右,可见一群佛像,似自天而降,静立于云烟。(岳麓山的山腰有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山顶有云麓道宫,因此岳麓山是儒、佛、道三教相互交融的地区)。山顶云深林密,两侧亭台庙宇点缀,山峦逶迤,云涛起伏,云天相接。画面左上角,自云天之际笔墨呈向左下斜扫状,似大雨倾泻,云烟葱郁;而与之相对应的右边,却似天色乍晴,云烟清逸,岩壑分明。
 
  画面放眼望去,满幅云气缭绕飘动弥漫。它们或在江面之上,或在山水之间,或在山林之间,或在峰峦之间,与江水相映,与山林共舞,与峰峦缠绵,与天际相连,龙飞凤舞,涌动升腾,气象万千。在此,画面中的云烟,似乎成为画面的主角之一,它不再是传统山水画中的点缀或配角。云烟、山、水及自然界生灵,共同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俯瞰全景式山水画。
 
  此作采用了居高俯瞰、全景式的视角;主要用积墨法、点染法等笔法,粗笔和细笔结合,以繁密、浓淡、干湿笔墨,一笔笔推进画成。作品展现出画家除了得益于潇湘山水的自然奇妙造化和地域文化色彩的影响,似乎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一种沉浸式体验的影响。
 

霖雨思贤图 李凤龙
180cm×97cm 2015年 纸本水墨
 
夏芸点《霖雨思贤图》
 
  画面描绘了在风雨交加、波涛汹涌的水面上,隐隐浮现出青铜兽面纹的形象。借画中题跋:“……予是岁初偶访得愙斋遗刻残石于长沙故地,追忆往昔,盖为百廿年前公之花甲为湘民祷雨所制者,公是岁还吴,或未及见碑之立者矣,而王益吾山长所书赠匾今亦未知传世否,又愙斋长沙遗刻, 如白鹤泉铭者,唏嘘尤不知存毁,草没荆掩间否?秋初返乡,偶得湘中所出商大铙拓,影楮是器,体制为存世铜铙之首,八三年出土于宁乡黄村,昔之博古如愙斋者,亦未及见湘中所出之重器如斯者,近购公之遗著权衡度量实验考,读后益增钦仰,因落墨是纸,借此图以记之,借先谦先生旧题,以不负追慕之思及古重器之吉象也。”可知此作是画家在访古得古过程中,有感而发,借画作表达“追慕之 思及古重器之吉象”。
 
  作品中青铜兽面纹的图像,似乎是今人与古人“神会”的连接物,睹此可引起今人“发思古之幽情”,对历史发展和前代伟人事迹沉思,进而对自身历史位置思考。画中风雨潇潇,江水浩荡,天地茫茫,器物浮现,直逼观者,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营造出观者在现实空间与历史空间相交织中的思潮起伏和强烈碰撞。
 
  画家在一个偶然契机下,创作了这幅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特别的作品。一张吸水纸上留有大型青铜器商代铙(一种乐器)的凹凸纹样拓片,画家于是用墨擦出了纹样,然后以泼墨、渲染及快速斜扫笔法进行创作。
 
  “虽然一幅画可能与某个事件或地点相关,但它的意旨并不在于讲述特殊的故事或描绘特定的地方,而是要唤醒‘转瞬即逝与绵绵不绝,毁灭与存活,消失与可视可见之间的张力’—这是傅汉思在读陈子昂诗作时体会到的怀古之诗意内涵。”在《霖雨思贤图》画面左边近中有一方印为“图不尽意”,这预示了画家此类山水画创作,似乎有更多内涵,观者应该具有更长远的思考。
 

衡岳中秋 李凤龙
200cm×200cm 2019年 绢本水墨
 
夏芸点《衡岳中秋》
 
  画面全幅近乎烟岚弥漫,画中具有一股向左上方升腾的潜在力量,席卷着山川自然,亦仿如随同一起移动。画面上段,右上方一轮圆月朦胧高挂空中,其下为大理石般肌理的崚嶒岩壁,呈对角线状斜立画面正中;左边,云雾弥漫中两座山峦遥相呼应,右边,雾笼群山下,草木繁茂,岩壑堆叠,楼阁耸立。画面下段左边,高山耸立,山脊连绵,如巨龙般蜿蜒起伏潜入云间,山脊左侧,山涧逶迤, 高瀑悬挂,山脚下,流瀑飞涧,小桥流水,屋舍高高低低散布于水边密林间;画面下段中间,山峦呈卧虎状绵延起伏,草木华滋。在画面底部山峦右下方、中间及山峦左上方,可见亭台屋宇,亭中几个高士闲谈,山间有人行走;画面下段右边,一群飞鸟,飞翔在山间云雾中。整幅作品呈现出气魄宏大、云烟升腾、满壁飞动的壮观景象。
 
  画面采用居高俯瞰、近距离取景视角,并大胆采用大面积泼墨,水墨在绢上掀起一股强大的气势。他的泼墨法,首先以水、淡墨大面积泼洒于绢面上,任其在绢上随意流淌,并且其间常常先泼墨许多张,然后依据自己的感觉,从中选择合适的再进行创作,经过不断调整,云气、烟岚、山川等物象的大致形态浮现出来,然后再以胸中山水面貌,深入细致地刻画,同时也保持画面的张弛有度。这样完成的作品,画面细密雅致又疏散闲淡,既有宏大、迫人的气势,又有内敛、高古的士人气质。与一般在纸上进行泼墨创作的作品有很大不同,毫无即兴之感。并且,这样的画面效果更耗费时日并得之不易。
 

云起孤峰 李凤龙
200cm×200cm 2019年 绢本水墨
 
夏芸点《云起孤峰》
 
  云烟几乎占据了整幅画面,它们或以长长的游丝状,或以弧形云团状,以一股强有力的气势向左上方升腾,右边两只仙鹤,前后相随,也似随着流云的升腾气势,奋力追月。云雾中一座峭峻孤峰隐隐露出面目,山巅覆盖着皑皑白雪,其右巨石上置有一鼎,山间云气弥漫,飞瀑流泉,峭壁古松,山脚古树下,两虎嬉戏。画面既细密、淡泊、高旷,又沉厚、雄浑、迫人。
 
  此作采用居高俯瞰、近距离取景视角和泼墨法。云烟在画面中突出并具有主导地位,或者说,似乎是云烟在主导着画面的景象、布局和意境,山水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地变换着不同质感和万千姿态。云烟的变幻形态和升腾动态以及作品中的仙鹤形象,让人想起战国至汉代的湘楚艺术中,那些行笔舒卷流畅、汹涌飞升之势的流云纹和环绕其间的飞鸟神兽,所以,此作似乎受到了湘楚地域文化传统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影响。
 
  画家爱好广泛,爱古琴,喜收藏古铜印、碑帖拓片,多年来,在金石器物、碑帖拓片方面的收藏爱好和研究,使他自觉地对潇湘地域文化,包括其中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感知、理解和思考,进而反映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作品也体现出更多的高古气质和文化气息。
 
  此作的绘画材质选择了绢,在绢上泼墨,绢本身质地细腻,使得墨色变化细腻,肌理丰富,而且绢的色彩偏暗,这种偏暗的色彩又恰恰透露一种高古雅致的气息,并且可以进行精确细致的描绘, 由此很好地调和了泼墨的狂放和宣泄,也呈现出与在生宣纸上进行泼墨创作的作品完全不同的画面效果。
 
  (文章选自北京画院编《点画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