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章,四川眉山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书画鉴藏、美术史研究与美术评论。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心》《书画鉴真与辨伪》《鉴画积微录》等论著20余种。兼擅绘画,以画葫芦著称,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学• 艺:朱万章和他的艺术世界》《学之余:朱万章绘画近作集》等。
刘旭,1973年生于北京。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员。
古典情怀
文│朱万章
刘旭生长在京城,自幼便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前贤名画,对古代山水画的结构、赋彩甚至材质都有深刻的领悟。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造就了他对传统山水画的喜爱,对青绿山水热爱尤深。他的青绿山水是从传统中一路走来,浸淫于名家翰墨,是在对前贤的传移摹写 中融入笔墨与绘画语言的变革。他并没有一味摹古而泥古,而是借古开新,古为我用,以现代人独有的视角对古画进行深度解构,重新诠释,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模式,完成自身的语言塑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技”与“道”的融合,使“技”渐臻“道”境。在这种境界中,刘旭构建了一个可居可游、雅俗共赏的青绿世界。在传统的临习中,“水墨”和“青绿”既有此消彼长的对立性,又有相互交融的包容性。刘旭在水墨的基础上,植入了对色彩的精心布局。因水墨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不易随心所欲,但正因如此,反而容易带给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而精致的青绿则具有可控性,可 弥补水墨运用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刘旭将二者无缝衔接,或许正是其精到之处,也体现了其驾驭笔墨的娴熟技巧。
在青绿山水的创作中,刘旭既重视对古画的临摹,亦侧重对画材的精挑细选,比如对纸或绢新旧的甄别,对生宣和熟宣的拿捏,古旧的纸绢为青绿山水营造一种古雅的氛围,而宣纸的生熟则为笔墨操控提供便利,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青绿山水极易走向制作性和装饰性,看得出来,刘旭在绘制这些山水时,在意境和语言方面力避流弊。他学习古人,也并不疏离写生。搜尽奇峰成画稿,刘旭将遍历佳山水之后的眼中之景融合到笔下,在摹古与写生中找到一个切合的着眼点,因而,其画面虽然工整,色彩雅妍,却并不呆板,也无匠气,赋予了青绿山水新的时代气息。如果说传统的青绿山水最易让人忽略其时代性的话,而刘旭的作品,则恰如其分地为我们呈现了当下的绘画语境,是在烦嚣的浮躁中找回的心灵之境。无论画面展示的艳丽的“形”,还是画外蕴含的“神”,无疑都具有这个时代鲜明的特征。
在刘旭的青绿山水中,王希孟和赵伯驹的工整和重彩,赵孟頫的高逸和文徵明的文人意趣,张大千和谢稚柳的挥洒,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影子。他在宋元明的经典中,找到了与自己遥遥相契的笔墨佳趣,又在真山真水中,将这种“佳趣”尽情发挥,游刃有余。所以,在刘旭精心绘制的青绿山水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胸臆与笔意的交融,是在工整秀逸的赋彩中,展现的一种如今逐渐缺失的古典情怀。
风静听溪声 刘旭
88cm×25cm 绢本设色 2014年
朱万章点《风静听溪声》
刘旭的《风静听溪声》,有宋代的溪山行旅,也有现代的烟雨朦胧;有小桥流水,也有林泉高致;有深远之景,也有高远之境。在细腻的笔触中,在花青、青绿、赭石、浅绛和水墨的交织中,在草木葱郁的深山中,我们看到了溪山卧游的文人意趣。
云麓烟峦 刘旭
120cm×37cm 纸本设色 2017年
朱万章点《云麓烟峦》
此作细微处但见宋代山石的皴法,粗犷处不乏缭绕的云烟。在浅淡的青绿与水墨中,构造了若隐若现的云烟之境。很显然,这和米芾一路的云烟山水迥异其趣,也和王希孟、赵伯驹式的青绿山水中的云烟不同。这是在工细的笔意中,营造的实景山水的氛围。画卷展开,即能体味到一种渐行渐远的烟霞之气。
云岩郁秀灵 刘旭
138cm×25cm 纸本设色 2019年
朱万章点《云岩郁秀灵》
这幅作品在材质上做了渲染,以赭石、青绿和浅绛为主色调,试图寻找一种古韵。这是现代山水的传统回归,是对传统山水的现代解读。色彩愈见丰富,富有视觉张力,在其重彩与繁密的佳构中, 洋溢着浓郁的宋元气象。
竹翠寒不凋 刘旭
138cm×25cm 绢本设色 2019年
朱万章点《竹翠寒不凋》
《竹翠寒不凋》写的是我们熟悉的山麓之景。雾霭环绕,意境幽深,远处的绵延山峦与云蒸霞蔚使画面增添了显而易见的出尘气氛。氤氲弥漫,野旷天低,疏密有致的峰峦与触手可及的修竹构筑了现代文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家园。
湖山清晓 刘旭
150cm×270cm 绢本设色 2020年
朱万章点《湖山清晓》
在《湖山清晓》中层峦叠嶂与烟云供养并存,深远和平远之景均见。作者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了繁复而旷远的山水佳构。近处的青绿与远处的朦胧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工写结合的笔意中,作者刻意营造了一个现代人的桃源梦乡。
(文章选自北京画院编《点画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